说起湘军,人们往往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曾国藩、左宗棠这些人,其实有一位人物也值得一提,此人深受曾、左两人的推崇,是湘军的早期的创始人之一。特别是在蓑衣渡之战中,此人炮毙南王冯云山,对太平天国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。不过后来,他却被迫投水自尽。那么,这到底是怎么回事,这个人又是谁呢?
一、举办团练
此人名叫江忠源,字常孺,是湖南新宁人。比洪秀全大两岁的江忠源,最初也走的是科举的道路,不过他的“成绩”要优于洪秀全,因为他在道光十七年(1837年)考中了举人。之后,江忠源多次参加会试,但都名落孙山,不过却结识了曾国藩、左宗棠、胡林翼等人。道光二十四年(1844年),江忠源“以甲辰大挑二等”,回乡“候选”。
回到家乡的江忠源没有闲着,他发现当地情况复杂,“一旦乱作,事其危哉”,于是在乡间组建团练,这成为湘军的起源。三年后,新宁爆发起义。江忠源率领团练配合官军作战,擒获了义军首领雷再浩,因而一战成名,“赏戴蓝翎,以知县用”。道光二十九年(1849年),江忠源担任浙江秀水知县,因积极救灾,获“二百年来无此官”的美誉。
二、击杀南王
咸丰帝即位后,号召官员们举荐贤才,而曾国藩推荐的就是江忠源,不过当时杭州海塘决口,江忠源因而未能赴京,而是负责海塘修筑工程。四个月后工程竣工,然而江忠源的父亲却去世了,于是他返回故乡守孝。在此期间,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。江忠源受到朝廷的征召,率领乡勇配合官军围堵太平军。
江忠源所部虽是乡勇,但表现远超绿营兵,多次取得小范围的胜利,因而江忠源也得到提升,被授予知府的头衔。1852年6月,太平军离开广西,打算进入湖南境内。江忠源对此早有预判,他的建议虽然没有得到清军将领们的采纳,但仍然率领所部在蓑衣渡布防。当太平军行至此地时,江忠源下令开炮,率领乡勇激战两昼夜,并且击杀了南王冯云山。
三、投水自尽
蓑衣渡之战对太平天国而言,是一个沉重的打击,与此同时为清朝布防长沙、保全湖南赢得了时间。之后,江忠源率领乡勇参加了长沙之战,还被清廷任命为江南大营帮办军务。一路之上,江忠源多次与太平军交战,取得不俗的战绩。后受江西巡抚委任,全权指挥南昌城的守卫,江忠源坚守南昌九十余日,最终击退太平军,为自己赢得二品顶戴。
当时安徽的情况很不乐观,于是清廷让江忠源担任安徽巡抚。江忠源所部大多被留在湖北,他只率领两千兵马上任,还将一千人留在六安。抵达庐州时,江忠源发现城中只有三千人马,且缺乏粮草、军械。庐州已经被太平军团团包围,但江忠源拒绝突围,仍然率军坚守。咸丰三年(1853年)十二月,庐州城被攻破,身负七处创伤的江忠源投水自尽。